《当代英雄》后记

张文泰 posted @ 2010年3月01日 19:49 in Spirit and Thinking with tags 文学 , 3773 阅读

我终于在今天上午的时候把当代英雄看完了。主人公仍然是难逃悲剧的结局。毕巧林的死意味着他起伏不定的经历结束了,这也是一颗心的死亡。

《当代英雄》在俄罗斯文学界有很高的评价。这也是能使我思考很多的一部的作品,因为我在心态上和毕巧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
书里面一共是5章内容:《贝拉》、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、《塔曼》、《梅丽郡主》、《宿命论者》。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序,先后应当是《塔曼》、《梅丽郡主》、《宿命论者》、《贝拉》、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。作者用在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中得到毕巧林记事簿的方式叙述了最后的3章内容,在情节上不显得那么呆板。因为这是跳跃式的叙述,所以直叙是不太适合的。

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的分析他的心态。毕巧林一直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形象出现的,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充满了矛盾。矛盾可由《贝拉》和《宿命论者》看出来,而观察者的形象则在另外的三部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。毕巧林无疑是敏感的,他对很多问题都选择了逃避,而有时候又会神经质地做一些事情。

在《塔曼》中,毕巧林的观察者心态暴露无疑。他就像一个站在玻璃外看风景的人注视着一切。但是,他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去接触这个世界,因此,就会产生很多矛盾的事情。他既为自己打乱了这群走私者的生活而感到抱歉,同时也对自己被欺骗感到无奈和些许愤怒。但是这些情绪只是暂时的,因为他随后又进入的观察者的角色。这就是故事一开始的毕巧林。

虽然毕巧林很希望能够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,但是在他产生这个愿望、或者说达成这个愿望之前,他仍然要涉足其中。所以他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我矛盾的迹象。他想要改变自己,但是却因此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自己想要脱出的事情。毕巧林并不想去追逐什么,但是因为他矛盾的心理,所以他也在内心的最深处怀疑过自己的心态是否正确。

《梅丽郡主》中,他为了表示自己对格鲁什尼茨基那种无聊空虚爱情的反感,去假意追逐梅丽。但是最后的结局超出了毕巧林的本意,他卷入了决斗并且杀死了格鲁什尼茨基,维拉也离他远去。毕巧林感到深深的痛苦,他在内心已经产生了一种想要脱出而改变自身的渴望。这篇故事无疑开始了毕巧林心态演变的叙述。

《宿命论者》则是这种矛盾的最好体现,他开始思考,思考这一切是不是一个无法解开谜。他虽然没有得出一个新的结论,但是在这篇故事中,他的心态开始向“如何改变自身”演变。毕巧林终于在观察者的角度上做出了妥协,他希望能够完善自己而得到新生。

《贝拉》就是他为了改变自己而做出的努力。但是悲剧的主人公失败了,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是积重难返了。但是他矛盾无比的心理又促使他继续做下去,虽然他明知道自己完不成这个愿望。他的矛盾导致了贝拉的死。可以说维拉和贝拉促使毕巧林完成了心态上的两次飞跃,一个向上,一个向下。经过贝拉的事情,毕巧林对自身感到失望。他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希望通过游历的方式改变自己。或者,对于游历,我们可以认为是毕巧林在有意识的完成自己死前的最后一个愿望。如果使用后面一种解释的话,毕巧林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放弃了。但是,毕巧林不会轻易地放弃,因为他最后的希望还没有破碎。所以,我认为毕巧林最后的改变在文中并没有被讲出来。

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就是他外出游历中途的故事。我们发现毕巧林已经对很多东西失去了兴趣。从波斯回来之后,他就死了。在这最后的一瞥中,作者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没有说完的话,如果要写的话,还有很多东西要写。

但是《当代英雄》的主题无疑已经显现了。作者正是描述了这样一个不断和自身作斗争的人物,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美感。悲剧的结局并不是作者的目的,作者想要说明的是在这种不断地努力中,人才能够得到进步,这也正是书名的含义。毕巧林的性格注定了这会是一个悲剧,但是毕巧林能够跳出自身的角度,已经说明了他无疑要比其他人高出一筹,不愧为《当代英雄》的称号。

书中描绘了无数的心理场景,这些都是比文中的俄罗斯景色要典型很多的东西。作者的文笔固然优美,但是其洞察力无疑是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。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揣摩作者自己的心理。

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,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见谅。


本作品遵循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3.0 Unported”协议,转载请注明来自richard-desktop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  • 无匹配

登录 *


loading captcha image...
(输入验证码)
or Ctrl+E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