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 9

Java是相当典型的OOP语言,其本身的实现方式就是抽象的类。相比于C所具有的过程性,Java在思考难度上要降低了不少。但是要实现一个好的Java代码还是很困难的。

Java中一切都是对象。除了一些特殊的基本类型,基本类型一共有boolean, char, byte, short, int, long, float, double, void几种。这些基本类型在操作上与一般的“类”有一些不同。这些基本类型在赋值的时候,执行的是内容的复制。虽然这些基本类型也有相应的包装器类型,但是基本类型的存在时必要的。基本类型和包装器类型之间可以相互直接转化。Java中还内置了BigInteger和BigDecimal类,这些都是很方便的高精度数字类。其中,BigInteger中的乘法采用了FFT乘法。

Java中有关于对象的变量我们都认为是“引用”。也就是说

String s = new String(“Hello World!”),t = new String(“Bad!”);

这里的s, t仅仅是一个引用,如果有

s = t;

那么仅仅是将s指向t。Java中的数组也是“引用”数组。要注意函数的参数传递中参数也是以引用的形式传递的。

Java的作用域和C/C++稍有不同,不允许以下的情况:

int x = 0;
for (int i = 0; i<n; i++) {
  int x = i;
}

也就是说,Java中不存在将变量作用域隐藏的做法,这里后一个x的定义是非法的。

Java会给基本类型赋初值,初值默认为0(这里是二进制意义上的0)。

Mar 1

系统为WinXP SP3,使用jdk-6u18-windows-i586.exe安装。

在使用含有外部URL的jnlp 文件时,会产生如下的错误信息:

java.net.MalformedURLException: unknown protocol: socket

解决方案是在Java的控制面板中把代理的设置更改为“直接连接(Direct Connection)”。

Mar 1

我终于在今天上午的时候把当代英雄看完了。主人公仍然是难逃悲剧的结局。毕巧林的死意味着他起伏不定的经历结束了,这也是一颗心的死亡。

《当代英雄》在俄罗斯文学界有很高的评价。这也是能使我思考很多的一部的作品,因为我在心态上和毕巧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
书里面一共是5章内容:《贝拉》、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、《塔曼》、《梅丽郡主》、《宿命论者》。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序,先后应当是《塔曼》、《梅丽郡主》、《宿命论者》、《贝拉》、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。作者用在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中得到毕巧林记事簿的方式叙述了最后的3章内容,在情节上不显得那么呆板。因为这是跳跃式的叙述,所以直叙是不太适合的。

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的分析他的心态。毕巧林一直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形象出现的,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充满了矛盾。矛盾可由《贝拉》和《宿命论者》看出来,而观察者的形象则在另外的三部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。毕巧林无疑是敏感的,他对很多问题都选择了逃避,而有时候又会神经质地做一些事情。

在《塔曼》中,毕巧林的观察者心态暴露无疑。他就像一个站在玻璃外看风景的人注视着一切。但是,他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去接触这个世界,因此,就会产生很多矛盾的事情。他既为自己打乱了这群走私者的生活而感到抱歉,同时也对自己被欺骗感到无奈和些许愤怒。但是这些情绪只是暂时的,因为他随后又进入的观察者的角色。这就是故事一开始的毕巧林。

虽然毕巧林很希望能够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,但是在他产生这个愿望、或者说达成这个愿望之前,他仍然要涉足其中。所以他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我矛盾的迹象。他想要改变自己,但是却因此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自己想要脱出的事情。毕巧林并不想去追逐什么,但是因为他矛盾的心理,所以他也在内心的最深处怀疑过自己的心态是否正确。

《梅丽郡主》中,他为了表示自己对格鲁什尼茨基那种无聊空虚爱情的反感,去假意追逐梅丽。但是最后的结局超出了毕巧林的本意,他卷入了决斗并且杀死了格鲁什尼茨基,维拉也离他远去。毕巧林感到深深的痛苦,他在内心已经产生了一种想要脱出而改变自身的渴望。这篇故事无疑开始了毕巧林心态演变的叙述。

《宿命论者》则是这种矛盾的最好体现,他开始思考,思考这一切是不是一个无法解开谜。他虽然没有得出一个新的结论,但是在这篇故事中,他的心态开始向“如何改变自身”演变。毕巧林终于在观察者的角度上做出了妥协,他希望能够完善自己而得到新生。

《贝拉》就是他为了改变自己而做出的努力。但是悲剧的主人公失败了,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是积重难返了。但是他矛盾无比的心理又促使他继续做下去,虽然他明知道自己完不成这个愿望。他的矛盾导致了贝拉的死。可以说维拉和贝拉促使毕巧林完成了心态上的两次飞跃,一个向上,一个向下。经过贝拉的事情,毕巧林对自身感到失望。他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希望通过游历的方式改变自己。或者,对于游历,我们可以认为是毕巧林在有意识的完成自己死前的最后一个愿望。如果使用后面一种解释的话,毕巧林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放弃了。但是,毕巧林不会轻易地放弃,因为他最后的希望还没有破碎。所以,我认为毕巧林最后的改变在文中并没有被讲出来。

《马克西姆·马克西姆维奇》就是他外出游历中途的故事。我们发现毕巧林已经对很多东西失去了兴趣。从波斯回来之后,他就死了。在这最后的一瞥中,作者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没有说完的话,如果要写的话,还有很多东西要写。

但是《当代英雄》的主题无疑已经显现了。作者正是描述了这样一个不断和自身作斗争的人物,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美感。悲剧的结局并不是作者的目的,作者想要说明的是在这种不断地努力中,人才能够得到进步,这也正是书名的含义。毕巧林的性格注定了这会是一个悲剧,但是毕巧林能够跳出自身的角度,已经说明了他无疑要比其他人高出一筹,不愧为《当代英雄》的称号。

书中描绘了无数的心理场景,这些都是比文中的俄罗斯景色要典型很多的东西。作者的文笔固然优美,但是其洞察力无疑是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。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揣摩作者自己的心理。

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,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见谅。

Feb 28

The Man from Earth

这是一部电影的名字,在此推荐一下。由于是可以观看的东西,我就不剧透了,大家用自己的渠道去搞到手看看吧。

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(1923~1998)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。电影内容很有意思,属于那种典型的小故事片,全部情节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客厅之中,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。虽然是2007年的电影,可能都点老,但是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看过,所以就拿出来了。电影在IMDB上获得了高达8.4的评分,可以算得上很少有。

废话就不多说了,大家还是去欣赏吧,

Feb 28

这算是我的一篇无聊日志。最近我在看莱蒙托夫的《当代英雄》和另外一本书《吉米多维奇习题集》,所以花在写文字上的功夫就少了很多,见谅。

本来今天晚上是准备做TCHS的,但是窘迫的是我的TC账号在当时注册的时候居然忘记勾选High School Competitions了,所以只能放弃比赛。不得不说我做事有时候很欠考虑。

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抖脚。这个习惯是我在小学的毕业考试的时候,为了应付监考的紧张气氛而故作轻松之举。结果之后一发不可收拾,现在无一日不抖脚。很多人都说抖脚是一种不雅的行为,我虽然不是那么不以为然,但是也不会拘束自己的行为。抖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而且调动了多块肌肉,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协调性。而且,我查阅了一下相关的东西,发现“抖脚频繁的人患风湿的较少,骨质疏症也较少”。

因为这个日志的内容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没有营养,我就再扯扯一些自己的观点,其实也算是看《当代英雄》有感。毕巧林这个人物我觉得和我自身很相似,不过他还多出了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所流连的经历。虽然这些都是使得毕巧林变成“多余的人”的外部诱因,但是毕巧林的自身所独具的“观察者”的视角,才是这背后的主要原因。

毕巧林正是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看成了一个“观察者”所以才会对爱情、友情之类表现出无所谓而冷淡的态度。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旁观者,参与也只是身不由己,所以不是很有歉疚之情。他或许会有一点遗憾,或许会伤感,但是不会改变他的做法。

如果要给毕巧林加一个星座,也应当是处女座。他在内心中有自卑之感,所以会选择旁观的做法。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看起来很理所当然的了。

感慨一下而已,因为我也是处女座。